首页 美食 正文

我的这一年|绽放

总的来说,打成一片也就是心即理、心即性、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有无不二、体用不二等。

如果只有现实的经验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理仅是一个理论的设定,那么对于中国哲学以及中国文化来说,道德理性的超越性如何保证?意义与价值从何而来?进一步讲,理学以及中国哲学是否具有超越意识?尤其对于后一个问题,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其中汤一介先生提出的儒家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仁不仅是心理合一,同时也是天人合一。

我的这一年|绽放

他之所以强调心的重要性,是与此有关的。在根本上在朱熹看来,有一个由纯粹观念组成的理世界,它独立存在而又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他对朱子哲学的解读,是哲学与哲学史融合的解读,是从哲学问题出发而对朱子哲学作的新的解释。仁不是空洞的概念,爱就是人心最本真的内在情感,既是心理合一,又是情理合一,由此表现其境界。这里的存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这就是朱子人心道心说的意义所在。朱熹承认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世界的存在。朱子和其他理学家都以圣人气象、圣人境界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29由用显体,这样就突出了心性情三者中情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说是对之前学者关于朱子性情思想的一个反转。14.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第46页。蒙先生在八十年代的学术著作中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理学的演变之所以是从朱熹开始,是因为一方面朱熹综合了之前北宋五子以及佛老的思想而建构了一个宏伟综合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这个哲学体系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如果从观念或概念上说,情与性与理是有区别的……但观念、概念只是认识的工具,语言只是认识的中介,而所谓认识,也是存在认识,不是对象认识,是存在的呈现、显露,不是获得知识。

而道心其实上就是指导人正当的生活原则,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正因为如此,朱子的心性之学,是性情之学而不是知性之学。

我的这一年|绽放

8.蒙培元:《朱子哲学十论》,第38页。他依据伊川仁性爱情之说,把‘仁体支解为心性情三分、理气二分,而以‘心之德爱之理之方式去说,这便把仁定死了。他说:我们不能只从概念上区分心是什么,理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我们更要从存在上理解心与理的关系。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蒙先生对朱熹哲学中的理气论和心性论的研究为例,来进一步探讨蒙先生在朱子哲学研究中的新突破及其意义。

在朱熹哲学中,气是存在范畴,理是本质范畴,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子的真实思想。情感心是心统性情之三位一体之心,按蒙先生的理解,这是以情显性,突出的是人的道德情感。境界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主要还是主观的。30蒙培元先生认为,理学家都主张性不离情,理不离情,这里的不离正是从存在上说的,而不是从认识观念上说的。

33.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第108页。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蒙先生的这两部著作不但体现了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同时也为后来的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我的这一年|绽放

中国哲学其实就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9由此可见,汤一介先生是从内在性和超越性两个方面,同时也是通过论证内在性和超越性的一致性,来论证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特征的。

认知心就是朱子所说的虚灵不昧,它有知觉、认知义,这是研究者都普遍承认的。14实际上,蒙先生也是在研究者中将朱熹的心的地位和作用看得最高、最重的,他甚至说:在朱熹哲学中,便有两个本体,一个是理本体,一个是心本体。27.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第163页。按照蒙先生的解释:儒家虽然没有提出存在这一类问题,但儒家哲学所讨论的确实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人的存在问题,紧接着是人的存在的根据问题或本源问题,当然还包括人与天地万物(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物)的关系问题。这就是儒学主体性的精神实质。这是从二程就开始讨论的问题。

16.参见吴震:《心是做工夫处—关于朱子心论的几个问题》,《朱子思想再读》,三联书店,2018年,第102-163页。朱熹哲学中的心究竟出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具有本体的意义,心与理、心与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

他还认为,心与理一不仅是朱子哲学的前提,也是其理论体系的最后结论。但是从存在论的层面来看,心就是心体,在这个意义上,理在心中。

47这种看法当然与牟先生对朱子哲学的理解以及牟先生的哲学有关了,但说朱子把仁定死了,仁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蒙培元先生显然是不能同意的。所谓一系即朱子系,朱子位居理学发展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蒙先生论述理学的演变就是从朱子开始的,朱子之后理学的发展都是朱子哲学内部矛盾演变、分化的必然结果。

格物是实现心与理一的一个环节、步骤,其所谓心与理一并不是外在认知的合一,而是内在存有的合一。但同时他又指出,朱熹的看法终究是要用道心来主宰人心,人心服从道心,这样就严重束缚了个体意识的发展,造成绝对服从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蒙先生将朱子看作理学演变的枢纽,就与牟宗三将朱子判为歧出是针锋相对的。具体来说,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是指人的德性,即人的内在精神。

57.参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第260页。4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5-398页。

22在《朱子哲学十论》中,蒙培元先生对人心的看法有所改变。 【注释】1.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17心与性的分别只能是概念上的分别,并不是存在上真有分别。由此,蒙先生重点诠释了朱子哲学中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思想。

50.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第67页。39简言之,这是由于朱子之心杂了气,因此在宇宙论和心性论上讲的心与理一就不能统一起来,有内在的矛盾。因此,我们将蒙先生的理论概括为新心学,与蒙先生一生研究朱子哲学、为朱子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成就相比,也不矛盾。从本体上说,它就是性,就是‘明德。

天本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二程又曾指出天者理也,天或理,或天理成为了理学的最高概念。‘人心,私欲也,此语有病。

54.参见李明辉:《朱子论恶之根源》,《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万物一体是整体和谐,包括家庭(亲亲)、社会(仁民)、自然(爱物)。

因此,境界形态的哲学是非实体论的,却是存在论的,它以‘存在为其前提。所见者既是有此‘杂,以使心与理不一者,则此所见者,非心与理一,乃心与理二。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